返回军工科技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第四千零六十五章 ‘分布式增强’技术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最新域名:www.biquge85.com ,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!

    第4064章 ‘分布式增强’技术

    修改版

    “这正是我们的核心创新点之一。www.biquge900.com

    吴浩调出界面工程示意图,阳光为氮化钛过渡层的示意图染上一层暖色调,然后接着讲道:“我们在两种电极之间引入了原子层沉积技术(aLD)制备的氮化钛过渡层,界面阻抗降低至05Ω·cm,比传统焊接工艺低两个数量级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电容和电池之间的能量流转效率可达7%,几乎实现了‘无缝协同’。”

    首座领导忽然指着屏幕上的智能管理系统图标,阳光在他肩章的国徽上折射出光斑,然后问道:“这个‘能源大脑’的算法有什么特别之处?”

    “我们开发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目标优化算法。”

    吴浩调出控制界面演示,阳光照亮了界面上闪烁的红色威胁图标,说:“系统能实时监测127个传感器数据,动态分配能量流向。比如当舰艇同时遭遇反舰导弹突袭和水下鱼雷威胁时……”

    画面中红色威胁图标闪烁,能源流自动分成三股,继续讲道:“超级电容优先保障近防炮的脉冲供电,固态电池维持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,柴油机组则启动应急加速模式,整个调度过程在200毫秒内完成。”

    李建明敲击着桌面,窗外传来远处军港的汽笛声:“这让我想起马院士团队的综合电力系统,你们这个模块算是‘增强版’吗?”

    “更准确地说,是‘分布式增强’。”

    吴浩调出技术路线对比图,阳光将对比图的边框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条纹,说道:“传统综合电力系统采用集中式储能,一旦主电站受损,全舰电力链可能瘫痪。

    而我们的模块采用分布式架构,每个能源单元都是独立节点,即使遭受局部打击,剩余模块仍能维持60%的作战能力。”

    他滑动到战损模拟界面,模拟弹片击穿一个模块的场景,其余模块立刻重新组网,能量输出仅下降12%。

    陈司长在成本栏上画了个圈,然后冲着吴浩问道:“说了这么多优势,总得有个参照物。

    以‘福舰’的综合电力系统为例,你们的模块在成本、效率、可靠性三个维度上如何量化对比?”

    吴浩调出三维对比模型,然后回答道:“首先看成本,我们的模块单位功率成本为$1200/kw,比‘福舰’系统低45%;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%,高出传统系统18个百分点。

    平均故障间隔时间(mTBF)从5000小时提升至12000小时,可靠性提升了140%。更关键的是……”

    他切换到部署场景,继续讲道:“传统系统需要整舰设计时预埋管线,而我们的模块支持现役舰艇‘即插即用’改造,这对12艘中期改造的驱逐舰来说至关重要。”

    首座领导忽然前倾身体,看着吴浩满是期待的问道道:“听说某国正在测试‘全电推进+激光武器’的组合,我们这个模块能否应对未来的定向能武器饱和攻击?”

    “这正是我们预留的技术冗余。”

    吴浩调出未来战场推演界面,然后看着领导以及在座诸位专家和各单位领导说道:“通过超级电容的兆安级放电和固态电池的快速补能,我们的系统理论上能支持每分钟6次以上的兆瓦级脉冲发射,而传统综合电力系统最多只能支撑2次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我们的热管理系统采用了三级散热架构……”

    画面切入模块内部,蓝色冷却液在微通道中高速流动。

    “相变材料层吸收30%热量,液冷系统带走50%,剩余热量通过舰体结构自然散热,即使连续射击,核心部件温度也能控制在120c以内。”

    程海峰忽然指着石墨烯电极的生产画面,问道:“这种连续化生产工艺,真的能满足军方的大规模列装需求?”

    “我们在无锡的示范产线已经实现月产50万片电极基板。”

    吴浩调出实时监控画面,然后回答道:“产线采用了aI视觉检测系统,每片基板的237个关键参数都会被纳米级传感器扫描,缺陷率稳定在2%以下。

    按这个产能计算,每年可满足30艘驱逐舰的改造需求,完全能匹配未来两年的国防预算规划。”

    李建明揉了揉眼睛,笑着说:“听小吴这一通介绍,我这个快退休的老家伙都想申请去你们实验室当学徒了。

    不过说真的,这种‘渐进式创新’思路值得推广。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做颠覆性突破,比另起炉灶风险低得多。”

    听到李建明的画,不管是在座的专家还是海军方面的领导都不由的点头认可。确实,这种在老技术上面的推陈出新更加获得军方的青睐,也更适合军方。

    为什么这么说呢,其实是因为军事技术创新并非追求技术的华丽展示,而是切实解决实际需求。

    这些看似保守的决策背后,是军事装备研发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,精准平衡了安全与突破,毕竟任何改动都关乎生死存亡。

    比如航母甲板防滑涂层历经七代更迭,始终以环氧树脂为基底。再比如某新型大的垂发系统沿用 052D的接口标准。

    从工程视角来看,现有技术框架如同坚实的“安全网”。以某新型超级电容模块为例,其复用综合电力系统的配电总线、减震标准与舰体接口,使得至少 50%的验证工作无需重复进行。

    对比全新型能源系统,仅舰体结构兼容性测试就需耗费 24个月,而海军中期改造计划仅有两年周期,现有框架的优势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再有就是可靠性,这是军工装备的生命线,是重中之重,可以说是决定一款装备好坏的基础和红线。

    在这方面,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比如某国的“猪姆沃尔特”级驱逐舰,因同时集成全电推进、电磁炮、新型雷达等全新技术,故障率高达 70%,沦为“海上移动靶场”。

    反观吴浩他们,将石墨烯电极、固态电池等新技术,嵌入成熟的柴油机组-电容-电池架构,既有继承,又有发展,既确保基础功能稳定,又逐步提升性能。

    此外,相关数据也能印证着这一策略的有效性。

    根据 nasa统计,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装备部署,平均耗时 15年,失败率超 60%;而基于现有框架的创新,平均周期缩短至 5 - 8年,成功率提升至 85%以上。

    而吴浩他们这项技术,本身就已经研制成功了,成熟度很高,完全可以投入实践应用了。

    <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